第952章 礼义之争(1 / 2)

景泰五年九月末,苏州。</p>

秋意渐浓,黄叶纷飞。</p>

苏州书院坐落于胥江之畔,粉墙黛瓦之间,书声琅琅,如风入松。</p>

这座南方第一讲堂,前身为太学分院,自建文年间以来,便是江南士林的精神圣地。</p>

书院内香炉袅袅,讲堂高悬“正心诚意”四字匾额。</p>

台上大儒讲学,台下诸生云集,皆是苏州一带最负盛名的士子。</p>

此时,徐闻带着朱见深与徐昭,悄然抵达书院。</p>

“今日你不听案,而是听课。”</p>

徐闻语气淡然,透着不容置疑。</p>

他将一封公函递与守门的门官,那门官一见“翰林院”三字,面色骤变,立刻肃身恭迎,将三人引入上座。</p>

翰林院,代表大明文人的最高殿堂。</p>

里面不是状元就是榜眼探花,最差的也是二甲进士。</p>

放在读书人中,属于天花板的存在。</p>

徐闻甩出翰林院的身份,难怪门官吃惊恭敬。</p>

“太爷爷,为何来此听讲?”</p>

朱见深有些不解,小声问道。</p>

在他看来,这里不过是小书院罢了。</p>

徐闻神情平静道:“想要为朝廷效力,不仅要知兵、识政,更要懂得儒术,政可以定国,儒可以驭人。”</p>

徐昭在一旁撇嘴:“这些老先生讲的,不都是迂腐之言?”</p>

徐闻却笑了:“越是迂腐之言,越有人信,你若不懂他们怎么想,如何驭之?”</p>

讲堂之上书声琅琅,士子云集,气氛热烈。</p>

这是江南士林的精神高地,自建文年间便是文人讲学之所,四方名士汇聚于此,讲论经义,时政评说不绝于耳。</p>

今日书堂格外热闹,大儒冯鹤年亲登讲席,讲授《春秋公羊传》,却不止于经义。</p>

他话锋一转,话语中锋芒毕露,直指当朝政事。</p>

“……《春秋》之微言大义,在于尊王攘夷,正名分,明是非。”</p>

“昔正统帝在位,根基稳固,实为正统,后因土木堡兵败,朝局动荡,有人便趁势废立,挟天子以令诸侯。”</p>

“其行虽曰辅政,其实则为废君立弟,此为大不敬、大不义!”</p>

堂下瞬间寂然,又有细声附和:“确是悖伦乱常……”</p>

徐闻坐在偏席,神情不动如山,徐昭却已低下头去,拳头悄然握紧。</p>

这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,连小孩子都听得懂!</p>

冯鹤年口中的“有人”,正是自己的曾祖父徐闻!</p>

当年正统帝朱祁镇土木堡大败,丧师辱国,徐闻以国事为由,强力主张废立,迎立新帝。</p>

台下,徐闻听出对方在语刺自己,不由淡然一笑。</p>

江南士林这帮读书人之所以记恨自己,恐怕并非今日废立之事,而是更早的旧恨未消。</p>

永乐五年,朱棣北伐蒙古,京师兵空。</p>

江南建文旧臣借机联络文官集团,煽动地方士绅,意图复辟。</p>

苏州知府勾结书院讲士,暗通消息,密谋响应。</p>

结果谋未成,事先败露。</p>

彼时年仅二十九岁的徐闻奉命镇守江南,不问情由、挥刀即下,血洗苏州,诛讲士十七,黜知府,封书院,流放文士无数。</p>

江南士林自此对徐闻切齿,虽四十多年光阴已过,仍念念不忘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