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57章 皇帝表态(1 / 2)

第二日,天色尚灰,朝中已起波澜。</p>

京城早市未开,重臣密折便纷纷上呈。</p>

文臣忧心忡忡,武将低声议论,整个朝堂风声鹤唳。</p>

越王回京,带军入城,夜入宫禁,杀宦官开门……这是何等阵仗?</p>

微服南下,沂王遇刺,如今却被越王带回京,安置在越王府中亲自抚养。</p>

此举,不啻于明言:越王欲立沂王!</p>

有官员私下低声议论:“这等动静,已近逼宫。”</p>

“是啊,若不是皇上毫发无损,我都要以为,天命改姓了。”</p>

都察院则更加直接,当天便有人弹劾越王擅调京营、夜入宫禁。</p>

但这道奏章还没递上御前,就被内阁压了下来。</p>

也不看看内阁首辅是谁?</p>

次辅又是谁?</p>

七位阁臣,不是越王儿子,就是越王门生。</p>

此前朱祁镇提拔上来的几个,早就被撸出去了,轻则外放,重则以王振党羽诛杀。</p>

百官上奏,奏疏必先经过内阁。</p>

至于那位递本弹劾越王的御史,突然因“旧案”被停职查办。</p>

当日午朝。</p>

景泰帝照常上殿。</p>

其面色虽然略显疲惫,但语气平和稳重,彷佛什么也没发生一样。</p>

他只是简简单单地开口:“昨夜相父入宫,乃为商议国事,相父在南昌遇刺一案,朕已责成锦衣卫彻查,诸卿毋庸忧虑。”</p>

一句话,将风波轻描淡写,推入正轨。</p>

群臣默然,却人人心中有数。</p>

帝仍称越王为“相父”,并无半句责怪,显然态度已定,大势所趋。</p>

事实上,越王遇刺的消息,早在几日前便在朝野传开。</p>

那可是大明的顶梁柱,一身老骨,撑起半个天下,谁胆敢动他?</p>

简直是老虎嘴边拔牙,寿星头上劈雷。</p>

一时间,宫中议政,市井茶馆,尽是“谁敢刺越王”的议论。</p>

众口铄金,矛头纷纷指向宁王朱权。</p>

毕竟人封南昌,事发南昌,时机与动机都有,都察院连连上疏弹劾,宁王被折腾得焦头烂额。</p>

然而就在昨日,越王带兵入京,夜闯禁宫,杀宦官开门,那声势、那杀气,震得京师上下噤若寒蝉。</p>

于是新的疑云浮起,如此胆量与愤怒,莫非刺杀他的幕后主使……竟是皇帝?</p>

若无底气,焉敢强入宫禁?</p>

可今日,皇帝将调查一事交由锦衣卫,而锦衣卫指挥使徐林,正是越王嫡孙。</p>

此举一出,朝臣心中顿时安稳了不少。</p>

这说明:皇帝已与越王达成和解,此事不再深究,只求息事宁人。</p>

禁宫风波,暂归沉寂。</p>

</p>

南宫深锁,寒光透瓦。</p>

朱祁镇独自倚窗而立,身影嶙峋如枯枝。</p>

自景泰元年被软禁于此,转眼已是六年。</p>

日月如梭,昔日万邦来朝的天子,如今不过是个囚于冷宫的废帝。</p>

耳目被严密封锁,御书房、文渊阁、朝堂的声音,都与他无缘。</p>

可终究是宫中人心未冷,总有人仍念旧恩、暗中通报。</p>

最近几日,朱祁镇听得几件大事:越王徐闻回京,携甲士万余,夜入禁宫、杀宦官开门;</p>

更听说,他的亲生儿子朱见深,已被接入越王府中亲自抚养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