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何况,这“老虎”还是那位素来沉稳冷峻、不好近身的越王徐闻。</p>
而石亨这个不识时务的家伙,本想借着替祖墓请碑这一招,向越王献上一片“忠心”。</p>
谁料不仅讨不到好,反而落了个灰头土脸的下场。</p>
当事人石亨自然是最难堪的。</p>
嘴上虽不敢说,心里却憋着一股火。</p>
他原以为此举十拿九稳,越王再怎么低调,面对一份由朝廷亲自出面、翰林院撰文、工部拨款的高规格“孝心”,也得点头谢恩。</p>
结果好家伙,徐闻一句“祖墓已修,不劳朝廷”,干净利落地把他打了回来,连一丝余地都没留。</p>
这可不是简单的回绝,而是明晃晃地告诉全朝:我徐闻不需要、也不接受你们这些人的虚情假意。</p>
石亨自知闯了祸,回到府中便闭门不出。</p>
往后朝会,更是再不敢提“祖墓”“碑文”半个字。</p>
走在朝中遇见越王派人,他都会悄悄换路,就怕再闹出什么笑话。</p>
石亨这一脚踩得太重,触了霉头不说,更是误判了徐闻的性子。</p>
在这件事之后,朝中不少人暗暗记住了越王的一个特点:</p>
虽为宗室亲王,却不喜铺张,不纳奉承,是真正有骨气、能断事的大人物。</p>
民间更是传得热闹。</p>
茶楼酒肆里,老百姓谈起此事纷纷称道:“听说越王连朝廷花钱为祖宗立碑都不肯,实在有节气。”</p>
有人感叹:“越王殿下之风骨,真乃千古稀有。”</p>
又有人评论:“有越王在,大明之福也。”</p>
这些话传到徐闻耳中,他只是淡淡一笑。</p>
活了这么久,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没见过?</p>
无论是风口浪尖的朝局暗斗,还是民间口耳相传的浮名虚誉,徐闻早已看得透彻。</p>
他自问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:守祖规,知分寸,不忘本。</p>
而他传出去的那句:“祖墓已修,不必劳烦朝廷”,不仅仅是一次对谄媚者的婉拒,更是一次对朝堂风气的警醒。</p>
皇恩浩荡,也不能成为攀附的借口。</p>
尊祖敬宗,也不能沦为官场交易的筹码。</p>
徐闻的话不重,却比重锤还沉,直接敲在那些人心里。</p>
原本想要借机效仿石亨“献孝”的官员们,在听到越王的回复之后,全都偃旗息鼓。</p>
连在翰林院里动笔准备碑文的书吏,也悄悄把草稿揉成一团,扔进了火盆。</p>
自此以后,朝中风气竟因此收敛不少。</p>
有人在私下感慨:“越王这一句话,抵得上三道谏章。”</p>
还有文官暗自记录此事,写入日记:“朝风之清,始于越王拒碑。”</p>
徐闻当然知道,风气的改变不是一句话能做到的。</p>
但只要人人都收敛几分,大明的官场,将少几分浑浊,多几分干净,变得更加美好。</p>
风骨从来不在声高,而在理直;不靠喧哗,而靠分寸。</p>
这一场小小的“碑文风波”,便是徐闻给朝堂上的一记无声警钟。</p>
喜欢成为御史后,我怒喷建文帝请大家收藏:()成为御史后,我怒喷建文帝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/p>
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