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夜里,山风格外寒冷。</p>
明军悄然撤出密林,烧光了所有寨子,留下满地焦炭与血泥。</p>
一个曾经名叫“建州”的部族,就此从地图上消失。</p>
他们的历史,在那一刀落下的时刻,被斩断在这片黑山深处。</p>
不再有人知晓,那天黄昏时,一个小男孩曾发誓要让大明付出代价。</p>
他叫福满。</p>
但没有人记得。</p>
因为他,死了。</p>
女真,至此族。</p>
靖虏之战彻底结束后,辽东边境终于迎来久违的平静。</p>
建州三卫被连根拔起,从开原到黑山,从抚顺到浑江,数百里内,再无一处女真营寨。</p>
牲畜被缴、百姓被救、首领被诛,残兵不是死在山林,就是埋在雪下。</p>
这一战,不止是剿灭一支叛军,更是一次灭族之战。</p>
自此之后,辽东清野,边民安生,明军再无边患之忧。</p>
史官后来说:“成化犁廷,建州一灭,百年无虏。”</p>
徐林率军凯旋那日,整条辽阳至开原的官道挤满了人。</p>
百姓们自发跪在路旁,有的点香焚纸,有的高呼“明军威武,大明万胜”。</p>
还有人抱着被救回来的亲人痛哭失声。</p>
有人激动地将包子、热水、被褥往军队里送;</p>
也有人拿出珍藏多年的腊肉、酒坛,不管士兵愿不愿意,硬往马背上塞。</p>
一位老妇人拉着徐林的袍角,边哭边说:“将军,我那儿子……被他们抓去整三年,今天终于回来了!老天有眼哪!”</p>
徐林下马,亲自将她扶起。</p>
“是大明救了你们。”他平静地说。</p>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/p>
这一句话,让那位老妇人跪得更重了。</p>
朝中捷报传至京师,成化帝朱见深在奉天殿拍案大笑,连说三遍:“好,好,好!”</p>
当即下旨:封徐林为“镇虏将军”,晋升中军都督府左都督,赐金甲一副、良田千亩、马二十匹、金银绢帛若干。</p>
百官齐贺,言辞中皆称徐林年少有为,是自武国公徐华之后,朝中难得一见的将才。</p>
甚至有兵部尚书在酒宴上赞道:“若再有十年磨砺,徐林可镇一方、可为国柱!”</p>
有人还悄悄揣摩,若朝中将来真有战事,成化帝第一个派出的,恐怕就是这位年仅三十出头的镇虏将军。</p>
而对于辽东战后局势,朝廷很快召开内阁会议,商议后续策略。</p>
首辅徐谦提出三策:</p>
一曰修堡筑墙,防隐患再起。</p>
命工部调拨银两,在边境修筑新一批边堡,整合抚顺、辽阳、开原防线,建立“三关五哨”体系,构成互为犄角的防御网络。</p>
二曰迁民屯田,固边养兵。</p>
调中原流民五千户入辽屯田,赐牛具种子,设营建田,不仅解决流民生计,也稳定边防,兵可农、农可兵,养兵于野而不扰朝廷之粮。</p>
三曰安抚归降,化残为顺。</p>
派通事学官前往奴儿干都司,教辽东各部落,送汉书、种子、铁器,引导其纳贡守法、耕作为生。</p>
于谦拍板一句:“今日用兵,是惩戒,日后用政,是长治。”</p>
首辅徐谦亦表示:“大明不为屠戮女真而喜,而为边疆百姓免于兵乱而安。”</p>
成化帝点头:“善。”</p>
至此,靖虏之战尘埃落定。</p>
一场灭族之役,换来的是辽东百年安宁,也成就徐林的声威之始。</p>
大明北境,乃至北冰洋,再无反叛的部落。</p>
喜欢成为御史后,我怒喷建文帝请大家收藏:()成为御史后,我怒喷建文帝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