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尚书柳宣却慢慢跪下,声音沉静:</p>
“陛下,臣以为不可轻启战端。明朝天威赫赫,刚灭建州女真,血洗辽东。我朝虽有兵备,但无一战之胜算。此时挑衅,只会祸及百姓。”</p>
左右两派,唇枪舌剑,争得不可开交,朝堂之上几成乱局。</p>
李瑈一语不发,面色铁青,负手缓缓走下台阶。</p>
他知道,明朝这道诏令,已不仅是对他个人的羞辱,而是在用极为严厉的方式向朝鲜国全体施压,压制野心,遏制边境挑衅。</p>
而此刻,民间风波亦已沸腾。</p>
诏令送达朝鲜不过三日,汉城街头便掀起排华风潮。</p>
有人恶语相向,有人掀翻大明商人货摊,甚至有商旅客栈被砸、明人被驱逐。</p>
直到第六日,一桩震惊中朝的事件爆发。</p>
一名来自大明的商人林东在汉城郊外被发现陈尸山林,尸体多处刀伤,手脚被捆,状极惨烈。</p>
消息传回大明,舆论哗然。</p>
锦衣卫当夜呈密奏于内阁,首辅徐谦听完密报,咬牙低吼:</p>
“辱国、辱民、辱商,欺我无兵否?”</p>
成化帝朱见深大怒,亲自下令:</p>
“朝鲜胆敢行凶杀我民,理应问罪!命朝鲜国十五日内交出凶手,王室认错,全国设祭三日,否则,大军即启!”</p>
诏令以快马再送汉城。</p>
朝鲜王宫震荡。</p>
李瑈聚百官再议,却并未选择低头。</p>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/p>
相反,他下达谕令,称林东为逃税奸商,在朝鲜境内盗掘古墓,被本地乡民发现后畏罪自杀,并无谋杀。</p>
明人不再追查,于理不通。</p>
此话一出,满朝皆惊。</p>
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李瑈竟然调兵五千进驻临江、会宁、咸镜北道等边境区域,声称“防止明军误入边境、激起冲突”。</p>
此举,无异于向大明叫板。</p>
成化二年,一封从朝鲜王都汉城送来的国书摆在了奉天殿御案之上。</p>
这是一封道歉信,但看上去,更像是敷衍的公文。</p>
“朝鲜国主李瑈顿首上书:先前有不臣之言,皆为学士妄谈、酒后失态,非朝政本意,今已训诫相关官员,特遣臣金文弼赴明,致谢为礼……”</p>
字字平和,语语柔顺,却处处透着轻慢。</p>
没有斥责妄言者以示清明,也没有交出杀害大明商人的凶手,只是随口解释了一句。</p>
更令人愤怒的是,这封信最后一句,竟然提议:“欲请天朝共议辽东边界之划限,以免后患生焉。”</p>
朝堂内外,瞬间如炸开锅。</p>
首辅徐谦冷脸看完,随手将国书掷在地上,怒道:“这是谢罪?这是谈判!”</p>
礼部尚书李贤气得满脸通红:“朝鲜此举,不仅不知悔改,反想以图们江、鸭绿江边界问题牵制我朝,实为包藏祸心!”</p>
兵部尚书于谦更是怒声高呼:“陛下,今日之‘议界’,明日便是‘索土’!朝鲜国已非昔日恭顺之邦,而是心怀野望之敌!”</p>
朱见深面沉如水,缓缓道:“此人来使是谁?”</p>
“金文弼,朝鲜议政大臣,自号‘辽东通’,曾三次上书要求大明承认图们江以北为朝鲜属地。”徐谦冷声道。</p>
“朝鲜既非无知,而是有意为之。”</p>
朱见深眼神陡然一冷,“若不一击镇之,恐东南海内,乱起未央。”</p>
喜欢成为御史后,我怒喷建文帝请大家收藏:()成为御史后,我怒喷建文帝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