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90章 舆论压制(2 / 2)

为此,徐闻亲自召集了《皇明日报》编辑部,将一封署名“越王徐闻”的社论置于头版:</p>

《论英公遗志与国法大义》</p>

“国之爵位,非子孙之私产,乃国家之所托也,英国公张辅,历三朝之功臣,征战沙场半生。</p>

其遗疏所言:‘传位次子张懋,以社稷安宁、军政无虞为重’,此志堪比古人,至于嫡长之议,虽有律可循,然礼义为先,诚实为本,凡人臣不应私斗争恩,而应以国法为念。”</p>

文末更附张懋平日理政纪略、张忠病史公案,娓娓道来,不怒自威。</p>

此日傍晚,工部灯火渐亮,印房内《皇明日报》夜刊正在飞速排版。</p>

数十位书吏挥汗如雨,编辑们分列案前,仔细校对每一个词句,确保文意准确、用字谨慎。</p>

一名年轻抄工边誊写边问身旁老人:“咱这份报纸,为何如今比六部都还大?”</p>

老吏人称“胡老纸”,已在印局干了三十年,呵呵一笑:“你懂什么?咱这不是纸,是国之言,是风头上的剑,你以为那些大臣怕谁?不是怕皇帝,是怕上报,怕百姓议论,怕笔墨伤身。”</p>

年轻人睁大眼:“原来这样啊!”</p>

胡老纸摸着下巴:“可记住一句话,百万人不如一张纸,一张纸不如一个字,那个字,要是登在‘头条’,杀人不用刀。”</p>

纸页哗然翻动间,一份份新时代的《皇明日报》,悄然出炉。</p>

仅半天,就被销售一空。</p>

京师百姓街巷传阅之声如潮。</p>

有人在煮茶夜读,有人在屋檐下念给孩子听。</p>

越王的文章一出,京中官民顿生敬意,众言:“张家之事,老国公早有安排,不容子孙违志争名。”</p>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/p>

越王府。</p>

徐谦走入书中,手中也捏着一份报纸,笑道:“父亲,舆论反响不错,连刑部尚书的悼词都登出来了,看来张懋那边民意也稳住了。”</p>

“其实这是小事,我在吏部压一压就过去了,父亲何必亲自执笔下场登报?感觉有失身份了。”</p>

徐闻点头,放下报纸,抿了口茶:“这是我们自己开的报纸,不登这些,还想登谁的?”</p>

徐谦笑而不语,却听出父亲语中略带几分疲惫与讽意。</p>

“说到底,还是靠舆论。”</p>

徐闻缓缓道:“这年头,想断谁的仕途,不必下狱杀头,只需让他在纸上‘不受欢迎’,要捧谁上位,也不必重赏封爵,只消日日连篇称颂。”</p>

他顿了顿,又道:“不过可惜的是,咱们这套,江南那些人学得比咱快,他们现在也开报、出刊、设学会,反倒在用咱的法子,对付咱了。”</p>

徐谦神色一肃:“若他们写实论政,也就罢了;偏偏有人借纸造谣,诋毁朝廷,鼓动乡绅百姓对抗官府,此风不可长。”</p>

徐闻微微一笑,轻轻敲了敲案边:“所以我让你再筹建《东海周刊》,重点刊载沿海军政、赋税实报,稳定江南文风,不只是为了舆论,也是为了政局。”</p>

“此事我已安排,”</p>

徐谦点头:“此番张懋承爵、越王寿宴之后,民意正好可借势一推。”</p>

徐闻捻须,仰望窗外初升的日光。</p>

他知道,政在人心,而人心常随风变。</p>

既然风可以吹乱局,那他便做那风的方向。</p>

报纸,只是他手中的一种风。</p>

</p>

三日后,朝廷正式下诏:张懋继承英国公之位,袭爵赐诰,世袭罔替。</p>

自此,张懋为英国公,入中枢掌京营,辅佐天子,英国公府数十年基业,得以延续。</p>

英国公府上下归心,群情安定。</p>

此后张忠不复言爵,张杰被收养于别院,张懋以谨慎、勤政着称,继承英国公之位,朝野安定。</p>

《皇明日报》再发特刊,题为《老将之后,道义传承》,赞赏英国公张辅的一生。</p>

老国公张辅一生布武立威,虽子嗣纠葛,仍使英国公世袭得以延续,得享“文武兼资,忠义双全”之谥,葬于京西,礼遇隆重,流芳后世。</p>

喜欢成为御史后,我怒喷建文帝请大家收藏:()成为御史后,我怒喷建文帝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