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中。</p>
暮雨潇潇,青瓦滴水。</p>
徐谦倚坐于廊下,看着庭中雨丝落入水缸,泛起一圈圈涟漪。</p>
他手中摊着的是东厂快马连夜送来的密报,纸面尚有雨痕未干。</p>
他将奏章合上,手指轻轻叩着案几,半晌才缓缓开口:</p>
“看来这小子……说的是真的,若不是戳中了命门,怎会有人急着让他死在牢里?”</p>
语气不重,却带着一丝冷冽。</p>
接着他又取来一旁两封密件,烫着封蜡未融。他轻启封口,目光扫过,只见标题赫然两字——“暴动”。</p>
徐谦眉头一挑:“终于动手了?”</p>
这两封密报,来自苏州。</p>
内容很明确,苏州罢市已演变为暴乱。</p>
贺家,动了。</p>
罢市持续十日,苏州全城布匹停工、盐道封闭、米粮断供,街巷沉寂,买卖全无。</p>
百姓最初还以为几日便会恢复,可七日一过,米价翻倍,十日后,街口粥棚排起长龙,饥民纷纷打破沉默,开始哄抢粮行。</p>
坊间传言四起</p>
“朝廷不顾百姓死活!”</p>
“贺家若不出粮,就让咱们跟着饿死么?”</p>
“他们要让满城饿殍,好看给谁看?”</p>
更有人言之凿凿:</p>
“这是贺家做给京城看的,要让朝廷明白,若无江南商贾,大明就得饿死!”</p>
这话传到徐谦耳中,他反而笑了,笑意冷峻:</p>
“他们倒是想得明白。只可惜,还是下早了。”</p>
正当苏州米荒最重、百姓濒临暴动之际,一道消息如疾风般传遍全城——</p>
四海商会,开仓放粮。</p>
从南方海路,整整一百三十艘粮船,自安南而来,连夜入港。</p>
米粮落地,装车送往苏州府内四海商会旗下米铺,分布各街。每铺限购,每人每日一斤,平价不涨,一石不多收一钱银。</p>
与此同时,四海商会旗下的油盐铺、布庄、日用百货,也陆续恢复营业,全部标注“原价不涨”,甚至部分还贴出“本月亏售”。</p>
更重要的是,这场“平价救市”,不是慈善——而是系统性地“夺命”。</p>
四海商会大手笔一出,贺家长达十日的封城式罢市,瞬间土崩瓦解。</p>
百姓不傻,哪管你谁掌商会?谁卖米,他们就认谁。</p>
更有苏州学子在街头大声疾呼:</p>
“救百姓于水火者为义!断民生者为贼!”</p>
原本沉默观望的苏州百姓,立场开始松动——</p>
“贺家算什么?”</p>
“我饿三天可以,饿十天还不让我买米?哪有这样的理!”</p>
“听说这四海商会,是越王殿下创的,至少人家不黑心!”</p>
罢市的局,被四海商会一刀斩断。</p>
贺家震怒,罢买罢卖无效,他们想打“民心战”,却没想到有人粮多、船快、手段比他们还狠。</p>
于是,事情变了味。</p>
不再明着斗,而是转入暗道。</p>
贺家不再号召罢市,而是悄悄召集江南诸商,暗中筹银,买人、买力——用更低端、更血腥的手段。</p>
镜头转向苏州府。</p>
这一日,天灰风重,大街小巷却闹哄哄。</p>
四海商会旗下位于十全街的“万通米铺”刚开张,铺面门口便围了一群人。</p>
最初是排队买米的百姓,但很快人群中多了几张生面孔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