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顽抗者:焚寨灭营、斩首示众;</p>
对动摇者:劝降纳编,封为佐将,令其子送往东京为质;</p>
对归顺者:赏赐田土,允其归耕。</p>
一年之内,残敌尽平。</p>
远在北京,成化帝朱见深,收到越王府奏疏后的反应,亦是满意非常。</p>
他对身边太监说:“相父之策,不在于取国,而在于守人,能得人心之地,方可为久远之业。”</p>
随即下旨:“准越王府设‘东瀛宗藩录事司’,专录各藩功绩与治绩,若有能者,许其子孙赴京入仕。”</p>
又传太常寺重修明史,增设“平倭列传”,以记此番征东功绩。</p>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/p>
数月之后,东瀛各地重新恢复市集,京都宫邸开设书院,下关船厂重整盐运。</p>
百姓照常织布耕田,士族入新藩议事。</p>
东瀛这片饱经战火的岛屿,终于迎来安宁。</p>
很快东瀛行省已建立起一套较为稳固的“王藩州县”统治体系。</p>
东都成为贸易枢纽与行政中心,士族转为吏员、工匠、商户。</p>
大明文化全面覆盖,明历、明币、明律成为日本社会准绳,百姓初觉异样,后渐安于法度,商路通畅、田畴丰稔,叛乱再未生起。</p>
越王徐闻在一次朝会上淡然道:</p>
“用兵之道,重在息兵;安邦之术,贵在化人,倭人非不可教,唯在治以礼、教以义、服以仁。“</p>
这一句,也成了后来东都书院入学的第一课铭言。</p>
</p>
小兵田村正助,留在了京都。</p>
战事结束后,辅卒营解编了一批老兵。</p>
那些人多数去了东都、奈良,有的回乡,有的流落街头。</p>
按规矩,他也可以辞归,换发一笔遣散银,回丹波。</p>
可他拒绝了。</p>
“丹波无家。”</p>
田村正助在明军登记册页上,郑重写下这三个字。</p>
他的家早在征东初战中被烧成焦土,父母坟冢早无踪影,乡音尚存,却再无归处。</p>
他被调入明军新设“属地守备营”,归京都守备府节制。</p>
营中收纳的是一批归降倭卒,不分贵贱,统一训练,巡防粮道,运送物资。</p>
吃穿虽苦,却清白。</p>
田村正助不善言辞,日日只知勤勉。</p>
冬夜运粮冻坏手指,也不言痛;</p>
春雨巡仓泥中滑倒,只默默起身。</p>
久之,被荐入守备府下粮秣营署,做了个小吏,管粮登账、配刀清册。</p>
日复一日,誊写、点数、签章、递报。</p>
三年后,他娶了一名近江女子为妻。</p>
女子是商人女儿,家道中落,温婉寡言。他们的婚事简单,三碟两碗,一壶清酒,一盏灯。</p>
田村正助从此不再谈战,不再提火器,也不再穿甲。</p>
府中曾有人问起他昔日服役情状,他只淡淡一笑,说:“都过去了。”</p>
直到很久之后,有人偶然提起京都城破那年,有个倭人小兵,穿着明甲,守在宫门口,风雪中一站就是一夜。</p>
没人知道他的名字,也没人记得他曾两次在战场活下来。</p>
他只是众多历史齿轮中,最小最沉默的那个。</p>
他叫田村正助。</p>
在时代洪流中,一个真正活过的人。</p>
喜欢成为御史后,我怒喷建文帝请大家收藏:()成为御史后,我怒喷建文帝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