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化十二春天,地中海水光潋滟。</p>
意大利半岛东岸的小港口热那亚,被一种从未见过的船影所笼罩。</p>
那是一支来自遥远东方的大明船队。</p>
五艘巨舰停泊在港口之外,</p>
船身漆黑泛蓝,钢铁龙骨下的船体隐约腾起蒸汽。</p>
主桅高耸如塔,风帆与蒸汽轮交替并行,旗帜猎猎,赫然写着“大明通商使团”的汉字。</p>
这样气吞万里、气势磅礴的巨船,让港口的渔民甚至开始跪在沙滩上画十字祷告,以为是天使来临的征兆。</p>
不仅是普通民众,港口的市政官员、贵族们也匆匆赶来迎接这支船队。</p>
他们中许多人自豪于自己国家的海上力量,却从未见过如此规模的异国船只。</p>
神父雷蒙多在圣经中翻阅,苦苦寻找关于“东方巨人”的启示,试图解读这些神秘的海洋来客。</p>
“船是活的铁龙。”</p>
十七岁的少年克里斯托弗·哥伦布站在人群中,双眼紧盯着那艘名为“万里光”的旗舰。</p>
他的父亲是一名船员,母亲则常年卧病在床。</p>
年幼的哥伦布早早便离开学校,靠在港口帮忙打杂为生。</p>
他懂些拉丁文、会算术,且自学了星图与航线,为了追逐远方的梦想,默默积累着航海知识。</p>
然而这一刻,站在人群中的他,看着远方那五艘庞大的船只,心中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。</p>
这些船,只在他从书本中见过,从未想象过它们会如此真实地出现在眼前。</p>
船身三层楼高,巨大的船帆像一座移动的城堡,船上的蒸汽管道嘶鸣作响,仿佛有生命般地喷出白气。</p>
船舷如同巨大的眼睛,凝视着海洋的每一个方向,而每艘船上,站满了身着海青色长袍、佩戴着珠玉的船员。</p>
他们的言语宛如歌唱,带着一股从未见过的异域气息。</p>
“这就是东方世界的人吗?”</p>
哥伦布心中无比震撼。</p>
这个充满智慧、力量和文明的世界,正如他从书本中所想象的那样,遥远而神秘,强大而宽广。</p>
更让他惊讶的是,这些大明船只并没有带兵,也没有带战斗武器,他们带来的是贸易商品,带来的是学问和文化。</p>
船上展出的瓷器、丝绸、蒸汽机模具、算盘和火药样本。</p>
甚至有一册本子上写着《万国志》,其中详细描述了大明与南洋、波斯、琉球、非洲、奥罗巴等诸国的航线与贸易;</p>
还有《星图论衡》,图绘了精确的夜空星轨;</p>
以及《地球大图》,它的版面之广、内容之密,远超托勒密的《地理志》。</p>
这一切,对哥伦布来说,都是新世界的开启。</p>
在船队驻扎的第三天傍晚,热那亚的市民的好奇心开始渐渐减退,然而仍有一些大明的水手被允许登岸散步。</p>
哥伦布在港口偷偷跟随一个年纪相仿的水手,试图与他交谈。</p>
这个水手显然不懂拉丁语,只是从怀中拿出一张纸条,用汉字写下名字:“李诩。”</p>
哥伦布在港口上兴奋地和他比划,画出了航海的图案,发出“航海”的音节。</p>
李诩微笑着,用简单的汉字回了一句:“万里。”</p>
李诩用脚在沙滩上画出一条航线,标明了船队从泉州到琉球,再到苏门答腊,最后横跨西非,直抵地中海的航程。</p>
哥伦布站在一旁,目不转睛地注视着,仿佛看见了星图上的航线被逐渐点亮,自己也有了无尽的航海蓝图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