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59章 大结局(1 / 2)

成化二十三年六月初四,子时三刻。</p>

京师越王府内,百盏长明灯在夜风中摇曳,将素白帷幔映得忽明忽暗。</p>

徐闻平静地躺在紫檀木榻上,银发如雪,面容安详。</p>

上百名徐氏子孙跪在榻前,泪水无声地滑过面颊。</p>

徐闻凝神片刻,目光缓缓扫过跪下的子孙们,开口道:“尔等等皆为我之亲骨肉,承载我徐家基业,今我临终之际,有一事,必当耳提面命。”</p>

他略作停顿,语气沉痛:“大明繁荣昌盛,百姓安居乐业,乃数代先帝之功,尔等继承家业,必当谨守国法,勿有谋逆之心。”</p>

“若欲开疆拓土,则征伐外域,数万里之外的欧罗巴、新大陆之地,皆可去拓展,莫要因一己之欲,反叛大明之盛世,毁了这片百姓安乐之土。”</p>

话音未落,满堂寂然,所有人皆低头恭敬不已。</p>

徐闻面色微动,似是在回顾一生荣华富贵,又似在悼念未来的盛世江山:“国运常稳,百姓安乐,是为吾之愿。”</p>

言毕,徐闻长长舒了口气,面带微笑,安然闭目。</p>

一切寂静,只有风,带着阵阵轻微的哀鸣,穿过王府长廊,久久不散。</p>

成化二十三年六月初四,历经洪武、建文、永乐、洪熙、宣德、正统、景泰、天顺、成化九朝的越王徐闻,于京师王府溘然长逝,享寿整整百岁!</p>

百年江山如画,一代经天纬地之才,历经九朝风云变幻,终在这静谧的夏夜画上了生命的句点。</p>

寅时初,九声丧钟从越王府方向传来,浑厚的声浪震荡着京师的每一个角落。</p>

“咚!”</p>

第一声钟响时,正阳门外的早市商贩纷纷停下交易,面面相觑。</p>

"咚!"</p>

第二声钟响回荡在国子监上空,苦读的学子们纷纷搁下笔墨,惊疑不定地望向窗外。</p>

当第九声钟响余韵未消,整座京城已陷入诡异的寂静。</p>

紫禁城,乾清宫。</p>

司礼监掌印太监双手颤抖地捧着一封墨迹未干的遗折,扑通一声跪倒在龙案前:</p>

“陛陛下越王府急报老王爷薨了"</p>

“什么?!”</p>

成化帝手中的朱笔"啪嗒"坠地,在御毯上溅开一道刺目的红痕。</p>

他猛地站起,龙袍带翻了案上的茶盏,滚烫的茶水浸透了那封遗折。</p>

当颤抖的手指展开湿透的绢帛,徐闻力透纸背的十六字遗言赫然在目:“国运常稳,百姓安乐,子孙远拓,莫扰中原。”</p>

字迹虽略显虚浮,却仍透着那股熟悉的刚劲。</p>

“相父何忍弃朕而去”</p>

成化帝刚毅的面容瞬间崩塌,两行热泪划过常年紧绷的帝王威仪。</p>

这位统御四海二十余载的铁血帝王,竟在满朝太监宫女面前泣不成声。</p>

越王的驾崩,犹如惊雷骤起,震动了整个大明国土。</p>

当传来越王薨逝的消息时,京师一片寂静,随即,哀痛的哭声不绝于耳。</p>

越王一生忠诚于国,身为帝国的定海神针,他的离世,无疑是大明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柱。</p>

那一日,京师全城都仿佛失去了生气,街头巷尾,百姓们泪流满面,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心中的悲伤。</p>

"没有越王爷,哪有咱们今天的好日子!"</p>

茶馆里,几个老人边抹眼泪边絮叨。</p>

柜台后,掌柜正将徐闻的画像悬挂在祖宗牌位旁,焚香叩拜。</p>

这样的场景在京畿各州县同时上演。</p>

在松江府,船厂工人们停工三日,集资修建"越王祠";</p>

在漠北,老兵们自发组织起来,要为"老王爷"守灵;</p>

就连远在澳洲的农庄里,农户们都在庭院中设起简易香案。</p>

在这满目悲痛的日子里,朝堂内外,都为之动容。</p>

所有人都感受到失去越王后的空虚。</p>

徐闻自洪武年间入仕,历经九朝,辅佐朝政,曾两度废立帝王,稳住国运。</p>

他一生的贡献,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权力与地位,成为了大明江山的根基。</p>

国丧期间,举国哀痛,百官深感失落,许多人不禁自发前往越王府,前来悼念这位为国捧心的老臣。</p>

哭声遍地,痛彻心扉,整个京师仿佛陷入无尽的悲伤。</p>

百姓们泪流满面,怀念那位为大明所奉献的一生,犹如怀念亲父。</p>

大殓之日。</p>

当六十四名锦衣卫抬着金丝楠木棺椁走出越王府时,沿途跪满了披麻戴孝的百姓。</p>

纸钱如雪片般飞舞,哀哭声震天动地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