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纪和王琼跪伏在地,额头紧紧贴着金砖,身体抑制不住地微微颤抖。皇帝那“比盗匪更可恨!更该杀!”的诛心之论,如同惊雷在他们耳边炸响,震得他魂飞魄散。</p>
自打杨廷和、蒋冕离去,从未见过皇帝如此失态了,如此直白地宣泄对某一群体的刻骨痛恨。这已不是简单的政务处置。二人脑中一片空白,搜肠刮肚也找不出合适的话来回应,任何辩解在此刻都显得苍白无力,甚至可能火上浇油。他们只能将身体伏得更低,口中喃喃,语无伦次:“陛下息怒…陛下息怒…臣…臣愚昧…死罪…”</p>
一旁的魏彬,此刻也深深垂下了头,眼皮低敛,掩住眸中急速变幻的神色。作为皇帝最贴近的内侍,他更能体会这份暴怒背后的东西。</p>
这九百多人的净身之请,看似是个人行为,但在皇帝眼中,却像一场无声的挑衅,是那份将皇帝视为“终南捷径”的功利算计,更是否定了皇帝自正德十六年还宫以来的成绩。魏彬心中雪亮:此事已无转圜余地,皇帝的意志便是最终裁决,任何试图分说情由的举动,都是愚蠢的。</p>
皇帝胸膛剧烈起伏了几下,似乎也在努力平复那翻腾的怒火。他缓缓坐回御榻,目光扫过地上那份刺眼的奏章,又掠过二人抖动的绯色官袍,最后落在自己微微颤抖的手指上。他闭上眼,深深吸了一口气,再睁开时,那狂暴的火焰已被强行压制下去,只剩下深不见底的寒潭,幽冷刺骨。</p>
“罢了。”皇帝的声音恢复了平静,甚至带着一丝疲惫,却比方才的怒吼更令人心悸,“盗匪之事,就依尔辈所议,责令地方,务求实效。编保甲,设水寨,悬赏购线…”</p>
“臣…臣遵旨!”王琼如蒙大赦,重重叩首。</p>
而毛纪心中觉着这事儿没那么简单,结合这些日子的皇帝表现,心中顿时有了计较,于是叩首道:“臣启陛下,南海户净身男子九百七十余人联袂叩阙,乞求入宫当差。臣反复思之,此辈甘受腐刑之苦,冒死赴阙,恐非尽为身家计,求一线生机。多半是为了宫墙之内的富贵荣禄而来罢了。伏惟陛下圣鉴。”</p>
王琼在一旁闻言颇为吃惊,今日毛纪说话为何如此直白?</p>
朱厚照闻言也是一愣,毛纪将他为何发火的根本原因表述了出来。一时之间经不知该如何接话,只得反问道:“这是何意?”</p>
毛纪知道,如今皇帝自觉着嫡亲的儿子诞生,施政之上急躁之心更盛以往,近日宫中流传出皇帝常言:“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。”再结合他对夏言在辽东杀人的包容,以及近期一直非常热闹的兴革京卫武学的事儿上,无不透露出来,皇帝想用强力促成一些事,但是本心是好,就怕最后却是南辕北辙啊。</p>
于是毛纪苦口婆心的劝道:“陛下还跸以来,屡颁明诏,敕群臣直言无隐,期以振刷纲纪、兴复治道。内外百官闻风感奋,莫不额手称庆。科道诸臣、阁部大员,莫不披沥肝胆,直言陈奏,章疏屡上,以裨圣听。诚如《易》之 ‘泰卦’ 所言:‘上下交而其志同’。今上下交泰,政理日彰,实乃宗社无疆之福也。唯是近年诸臣所上章疏,其间有请革中官之议者,陛下皆留中未发。今南海子有自行阉割者,冒死求入。此辈甘受腐刑之苦,舍身求进,若非觊觎宫中富贵,又何至于此?”</p>
众人闻言皆大惊失色,当朝首辅直接挑明,他们净身就是为了入宫,入宫为了求富贵,为什么入宫求富贵,还不是你这个皇帝太包容太监了?</p>
“呵呵。。。。”朱厚照闻言却笑了起来,反而道:“有么?”</p>
毛纪也不客气,直接道:“正德初乱政坏事之人,贻累陛下,罪恶深重者除张锐者,其余人皆安然无恙。一日臣路过厂库,常见群商跪地号泣,究其原因,乃是内监摊派。铺垫之名,臣不知所自,陛下亦不知矣,然臣闻该司内官旧不过二三十人,其欲易办,今朝进一人,暮进一人,几十倍于前矣。陛下试思此辈群乎力恳,必得此惜薪司者,意欲何为!?”</p>
魏彬闻言心中骂道:“毛维之,算你老小心狠!”</p>
朱厚照听闻却不生气,反而不可置信道:“为何从未听先生说起?”又看向魏彬道:“可有此事?”</p>
魏彬便道:“奴婢不知,要祥察才知。”</p>
皇帝不再看他,目光转向毛纪,竟然下榻走向毛纪,拉起毛纪的手道:“今日方知事情原委,险些被误。”</p>
被误?被谁误?</p>
朱厚照坐回榻边接着道:“魏彬。”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