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行五根,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。是菩萨行;</p>
五根是什么意思?</p>
五根是指五感器官。</p>
五根在佛教中具有双重含义,具体如下:</p>
五感器官与六根概念。六根是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这是六根。</p>
五感官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种感觉器官,以及依附于它们的意识——意根,共称“六根”。</p>
这些器官负责摄取外界信息并引发心识的认知作用,是佛教中“五识”——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的根基。</p>
五根的另外一种意思是,五无漏根。五无漏根为善法根本。</p>
五根指信根、精进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五种修行基础,用于调伏烦恼、成就圣道。</p>
这五根的内容具体包括:</p>
一信根。信根是指对佛法的信仰;</p>
若然,修行人对佛法缺少应有的信仰,那还修个屁的行啊!都甭修了。</p>
修行的人,虽然精进于以上这五根的修习,可却能够分别出每一个人的修行功夫到底是利还是钝。</p>
也即就是说,修行者不止自己修得好,还时刻关照别人修行的进度如何。</p>
二精进根:勤修善法;</p>
今日修善法,明日行恶法。这样子的修行,是永远也证不了果位的。</p>
三念根:忆念正法;</p>
忆念正法,为自身增加正能量。</p>
四定根:心念专注;</p>
不止读书记事要心念专注,这修行的事更是要心念专注。</p>
五慧根:智慧观照真理。</p>
智慧观照真理,不会迷失修行的方向。</p>
这五根的总结是 :五根的含义需根据语境判断,若指佛教修行则强调善法根基;若指生理感知则指五官及其功能。</p>
这样子的修行,就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。</p>
虽行五力,而乐求佛十力。是菩萨行;</p>
五力是什么意思?</p>
五力是指信力、精勤力、念力、定力与慧力。</p>
即佛教五力是指信根、精进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增长后所具有的五种内在力量,用于破除修行障碍、趋向解脱。</p>
这五力的内容具体如下:</p>
一信力。</p>
信根增长后形成的力量,能破除邪信,坚定信仰三宝及因果法则,为修行提供精神支撑。</p>
有信力,才能有行动。</p>
二精进力。</p>
精进根强化后产生的力量,克服懈怠与障碍,持续精进修行,勇猛向道。</p>
一鼓作气,直向菩提。</p>
三念力。</p>
念根成熟后形成的力量,保持正念稳定,觉察身心现象,防止邪念生起。</p>
杜绝魔障的意思。</p>
四定力。</p>
定根深化后形成的力量,达到高度专注与心境统一,抵御烦恼与妄想,实现心安住。</p>
心安,等于是修行成功了一半。</p>
五慧力。</p>
慧根发展后形成的力量,破除三界迷惑,洞察佛法真谛,引导解脱。</p>
慧力是修行路上的指路标。</p>
这些总结出来就是 :五力是佛教修行中五根(信、精、念、定、慧)的深化体现,通过破除外境干扰与内在障碍,帮助修行者逐步走向觉悟与解脱。</p>
那么,刚才所说的佛十力又是什么意思?</p>
佛的十力是指佛陀所具有的十种特殊的智慧。</p>
这十种特殊的智慧,具体如下:</p>
一,知——是处与非处的智力 。</p>
能明辨因果对错,善因善果为“是处”,恶因恶果为“非处”,从而判断众生可度或不可度。</p>
实际上,处在是处的众生,度它们容易。</p>
而处在非处的众生,经过久远劫的时间,也是能够度的。</p>
二,知——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业报的智力 。</p>
通晓众生三世(过去、现在、未来)的业因果报,了解业障轻重及流转规律。</p>
众生的业因果报,业障轻重及流转规律,就跟果树的发芽,破士,生长,开花,结果,到瓜熟蒂落一样,具有规律性。</p>
三,知——诸禅解脱三昧的智力 。</p>
精通禅定次第,从初禅到阿罗汉果的解脱境界,以及等持、等至等禅定状态。</p>
循序渐进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