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行!</p>
整张试卷除了选择题之外,所有的题目都是空白,干净的绝对能得满分卷面分的那种。</p>
哦,也不是所有都是空白。</p>
至少在最后的文言文命题作文上,倒是密密麻麻的写了一大堆。</p>
“考试交白卷,哪来的胆子写文言文?”</p>
怀着这般的好奇心。</p>
李为民将目光看向了文言文的标题。</p>
——滕王阁序!</p>
“滕王阁序?现在的年轻人居然有人写阁楼?”</p>
李为民哑然失笑,心中已然对这篇文章的质量不报期望。</p>
相比较起知名度极为响亮,从而能引起阅卷人共鸣的名山江河,以阁楼为主题的文章可以称得上是吃力不讨好的典范,因为没有对照物,所以必须要作者有着极强的文学功底,才能用苍白的文字来塑造出其想要表达的景色,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。</p>
而一个在人生考场上摆烂,交了一大半白卷的家伙,能有这个文学功底吗?</p>
怎么可能呢?</p>
不过终究是阅卷老师,哪怕是心中已经认定这只是一篇滥竽充数的烂文,李为民还是继续向下看了过去。</p>
然后下一秒。</p>
先前还半躺着的李为民,瞬间直起了身子。</p>
“豫章故郡,洪都新府?”</p>
喃喃念出文章的首句。</p>
李为民眉头一下紧皱起来,觉得这个文章可能有点东西。</p>
“豫章故郡,洪都新府,意思可以理解,大概就是以前豫章的郡城,现在洪都的新府。只是这豫章是哪里?洪都新府又是什么意思?”</p>
豫章,洪都。</p>
明明是两个想不起从哪里听来的地名,却偏偏给人一种极其熟悉的感觉,虽然李为民根本想不起华夏联邦有什么地方是叫豫章的,也想不起有什么地方是叫洪都的,但仅凭这两个地名的熟悉感,就让李为民肯定这两个地方肯定是有所来历的,并不是作者在信口胡诌。</p>
好,压力来了。</p>
作为一个阅卷老师,居然不知道学生文章内容的出处,这说出去谁敢信?</p>
强行将心中的那股别扭感压下,李为民提起十分的精神,继续向下看去。</p>
【星分翼轸,地接衡庐。襟三江而带五湖,控蛮荆而引瓯越。】</p>
“”</p>
李为民沉默了片刻。</p>
然后立刻站起身来,对着身旁一名戴着眼镜,一副儒雅读书人气质的中年人招了招手:“王老师,你过来看看这篇文章,这里面涉及的古地名太多了,我有点迷糊。”</p>
星分翼轸,地接衡庐!</p>
襟三江而带五湖,控蛮荆而引瓯越!</p>
妈的,短短三四句文章,直接融入了七八个地名,这哪是什么阁楼序,分明是古华夏地理图志!</p>
冀。</p>
这李为民只知道,是古代对北河省一代的称呼。</p>
衡庐,李为民也知道,衡山和泸州嘛!前者是五岳名山之一,后者是他最喜欢喝的名酒泸州老窖的发源地,两句加起来,差不多可以确定这篇文章所真正描述的地方,就是在北河与衡山泸州相接之处。</p>
那豫章、洪都也可以理解了,也难怪自己看的这么眼熟,好像在古时候,北河是有一个叫豫章郡的地方。</p>
但那至少也是汉朝之时的事情了,在文化断代如此可怕的现在,居然还有人能够记得起汉代地方的一个别名?并以此为引,轻描淡写却又气势十足的将之糅合进短短十几个字之中?</p>
什么是文言文?此刻的李为民算是见识到了,这才是真正的文言文!</p>
与这篇文章相比,别说是其他考生的那些蹩脚文章了,甚至就算是古代流传来下来的那些真正古代文人大家所写的文章,与之相比也好像也就是半斤八两。</p>
即使他自己也说不出来这个文章厉害在哪里,但就凭这短短的开头三两句,就已经让李为民清楚的知道,自己根本就没有批阅这卷文章的资格!</p>
而王老师则是华夏古文学和华夏历史系的双重教授,其知识储备和阅历远在李为民之上,或许可以能够真正的看出这篇文章的厉害之处。</p>
“怎么?最近是不是松懈了,现在连一个考生的文章都能看迷糊了?”</p>
被叫到名字的王老师笑着凑过身来。</p>
“这可不是一般考生的文章,你看看就知道了。”</p>
李为民苦笑一声,将手中考卷递给王老师。</p>
“能让你这个嘴比钢筋都硬的家伙说出不一般的文章?那我倒是要好好看看。”王老师推了推眼镜,顺手接过考卷一看,立时流露出几分惊讶之色:“滕王阁序?莫非是江南的那个滕王阁?”</p>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