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仙谷的第一个丰收季,石生村的打谷场上堆起了金山似的谷穗。这些谷粒比万味谷更沉,外壳带着泥土的棕黄,剥开来看,内里的纹络竟能随人的念想变幻——想着麦香,纹就凝成麦穗的形状;念着酒香,纹就泛起酒曲的微褐。味缘坊的刘三叔试着用新谷酿酒,酒坛刚封上,就听见坛里传来细微的冒泡声,七天后开坛,酒香漫出半里地,连村口的老槐树都抽出了新芽,枝桠上还挂着几缕淡淡的酒气,引得路过的孩童踮脚张望,以为树上藏了醉人的仙酿。</p>
“这酒能活土。”西荒来的老牧民舀了勺酒,往干裂的地里一浇,土缝里竟立刻钻出嫩草,草叶上还沾着酒珠,在阳光下闪着暖光。他盯着酒碗里晃动的纹,突然想起十年前在戈壁救过的那只缘灵——当时它快渴死了,自己把最后半袋水喂了它,此刻酒里的暖,竟和当年缘灵蹭他手心的温度一模一样。他忍不住又倒了一碗,酒液入喉,仿佛有只毛茸茸的小兽在心头蹭来蹭去,驱散了戈壁十年的风霜。</p>
消息传到中原的粮仓,官差们带着粮册赶来。他们本是来登记新谷产量,却被味缘坊的炊烟勾住了脚。那炊烟不同于寻常的灰白,带着淡淡的金芒,像根无形的线,一头系着灶台,一头缠在路人的鼻尖。掌勺的赵大娘给他们端上凡仙谷做的杂粮饭,饭粒里混着赤豆、绿豆、荞麦,吃到嘴里,每个粮粒都在舌尖跳——这是凡仙谷的妙处,能把混在一起的食材各自的味都显出来,又互不冲撞。赤豆的绵、绿豆的清、荞麦的粗粝,还有凡仙谷本身的醇厚,在舌尖轮番登场,又在咽下时汇成一股暖流。有个老官差吃着吃着红了眼:“我娘生前最会做这口,二十年前她走的时候,我还嫌杂粮饭粗……”话没说完,碗里的饭粒突然浮起,凝成个老妇人的虚影,正往他碗里添菜,虚影的手上还戴着他儿时见过的银镯子,镯子上的花纹和饭粒的纹竟一般无二。</p>
凡仙谷对凡间的馈赠,远不止于此。江南的蚕农发现,用谷壳煮的水浇桑田,桑叶上会结出带纹的露珠,蚕吃了这样的桑叶,吐出的丝竟能御寒——有户养蚕人家的孩子生了冻疮,红肿的小手像颗发皱的红果,裹上丝被一夜就好,丝被上的纹还会随着孩子的呼吸发光,像无数只萤火虫在被面上起落。蜀地的茶农将谷粉掺进茶饼,新茶冲泡时,茶汤里会浮出采茶女的剪影,梳着双丫髻,提着竹茶篮,正是清明前采茶时的模样。喝着茶,就能想起采茶时唱的山歌,连苦涩都变成了甜,仿佛嘴里含着的不是茶,是采茶时沾在袖口的春光。</p>
最让凡人们惊喜的是“储味窖”的出现。铁缘使照着合味釜的原理,在地下挖出九丈深的窖,窖壁嵌满凡仙谷的秸秆,秸秆的纹在潮湿的空气中微微发亮,像无数细小的星子。凡人们把新收的瓜果、腌菜、腊肉放进去,再撒把谷粒,存放三年五载,拿出来时,味不仅没散,还会融进窖里其他食材的香。有户人家在窖里存了坛女儿红,埋坛时放了把凡仙谷,还请街坊们各添了把自家的食材——王屠户给了块腊肉,李婶倒了勺桂花蜜,连隔壁的孩童都塞了颗青梅进去。女儿出嫁那天开坛,酒香里竟混着谷香、梅香、肉香,甚至还有当年酿酒时,街坊们凑来的桂花蜜的甜,酒液倒在杯里,杯壁上的纹流转着,像把整个村子的暖都封在了里面。新娘子抿了一口,眼里泛起泪:“这哪是酒,是全村人看着我长大的念想啊。”</p>
北地的牧民赶着羊群路过石生村,用三只肥羊换了袋凡仙谷。他们回去后,把谷粒混在草料里,羊产的奶煮开了,表面会结层带纹的奶皮,像张薄薄的玉片。牧民们把奶皮揭下来晒干,竟成了能治风寒的药。有个牧童在草原上贪玩,误食了狼毒草,小脸紫涨得像颗熟透的桑葚,阿妈急得抱着他哭,往他嘴里塞了块奶皮,孩子呛咳几声,吐出些黑汁,脸上的紫涨就退了,嘴唇还带着奶香。阿妈摸着孩子的额头,喃喃道:“以前听老人们说,神仙的药能救命,现在才知,凡人的谷也能。”</p>
这天,味缘坊的灶台突然震动起来,锅里煮着的凡仙谷粥,咕嘟咕嘟冒出七个泡,每个泡炸开都化作不同的食材:稻、麦、菽、稷、黍、麻、桑,正是凡间最常见的七种庄稼。稻穗沉甸甸地弯着腰,麦穗上的芒闪着光,菽豆饱满得像要裂开,稷米泛着金黄,黍子带着淡淡的甜香,麻秆挺直如剑,桑叶上还停着只小蚕。林缘使站在灶台边,看着这些虚影笑道:“凡仙谷是想告诉咱们,哪用得着求仙问药?凡间的食材里,本就藏着救苦救难的缘。”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