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但是东汉再用这个办法就有些不合时宜了,东汉朝廷用内附羌人守卫边疆,却缺乏威慑羌人的军事力量,最后造成西北羌乱绵延到关中,永明羌乱甚至为祸四十年之久。”</p>
李炎点点头,以夷制夷,就是册封突施骑为内附的部落。</p>
然后遇到其他边患的时候,征召突施骑去打其他的胡人。</p>
这个办法可以说是简单直接,中原王朝玩了几百年年了的老招数了。</p>
李炎点点头,虽然这个招数是老招数,但是常用的招数往往是好招数。</p>
接受突施骑的内附,让他们继续留在原地,以后接受陇右征召,这是个不错的办法。</p>
刘宴继续说道:“曾知州的办法是移民实边,这也是太宗常用之策。”</p>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/p>
“曾知州的上书里,详细列明如今逃荒进入陇右的百姓人数。”</p>
“按照曾知州的计算,如果保持这个人口流入速度,那么不到两年整个陇右就无新的田可授了。”</p>
“就算是如今进入工坊的百姓增多,但是愿意放弃授田的百姓还是很少的。”</p>
李炎点点头,这就是华夏百姓特有的对土地执着。</p>
即使李炎在陇右发展工业,田地依然是从官员到流民都渴求的东西。</p>
可是安定的生活也让陇右人口爆炸式的增加,曾牧的估算虽然不严谨,但是大趋势肯定是没错的。</p>
刘宴说道:“曾知州认为,可以迁移百姓前往突施骑地区,愿意前往突施骑的百姓,都督府承担路费和沿途费用,并且可以授予更多的土地。”</p>
“那只需要一代人的时间,突施骑地区就和西州一样,变成大唐‘自古以来’的领土了。”</p>
李炎问道:“你说这是太宗皇帝常用的办法?”</p>
刘宴说道:“太宗取河西之地,就是移三辅和关西百姓实边的。后来攻灭了高昌国,也是用河西汉民充实高昌国的。”</p>
原来如此,那看来也是经过祖宗考验的办法了。</p>
刘宴说道:“实边的办法见效慢,但是效果好。缺点是会引发汉人和突施骑人的矛盾,说不定突施骑人会反复叛乱。”</p>
李炎点点头,曾牧也列明这个缺点。</p>
汉人移边突施骑,本来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突施骑人肯定会感到威胁。</p>
移到边疆的汉人,也肯定会和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突施骑人争夺资源。</p>
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突施骑人和汉人仇恨越来越大,早晚一天还会重新叛乱。</p>
李炎捏了捏太阳穴,明明突施骑人是归顺,竟然还这么头疼。</p>
刘宴继续说道:“崔知州的办法更进一步,他命名为‘改酋归流’,这个名字真的贴切啊!”</p>
“崔知州建议殿下将突施骑的可汗和各部落首领头人,都接到沙州厚养之。”</p>
“突施骑人还留在原地,都督府派遣官吏,在突施骑地区建立唐制。”</p>
“再派遣学官在突施骑地区兴办汉学,这样就能让突施骑人汉化,变成河西之地羌人那样的大唐子民。”</p>
“宴以为,崔知州这才是上策!”</p>
“不过。。。”</p>
李炎问道:“不过什么?”</p>
刘宴说道:“上策是上策,可改酋归流的难度很大。”</p>
“迁徙突施骑酋长头人入沙州容易,毕竟突施骑人是主动求归附的。”</p>
“但是要在突施骑地区改酋归流,那可就不容易了。”</p>
“执政者若是宽了,突施骑人不学习汉学,依然逐草而居,都督府花费人力物力,也无法让突施骑人归心。”</p>
“执政者若是严了,图示其人又会觉得是殿下压迫他们,弄不好有人振臂一呼,突施骑又要反了。”</p>
“执政者必须要宽严相济,才能推行改酋归流之策啊!”</p>
李炎点点头,清廷实行“改土归流”,用的是雍正得力干将鄂尔泰。</p>
鄂尔泰能文能武,用的也是剿抚并进的办法,先是打掉了云贵几个带头反抗的土司。</p>
接着又不断的抚恤剩余的土司,保证他们的财富,再向各个土司推广改土归流,让他们交出权力,接受大清的流官管理。</p>
虽然李炎不喜欢辫子戏,但是改土归流确实解决了困扰中原千年的云贵土司问题。</p>
说到底,还是人才啊!</p>
崔涛如今在张掖,实在抽不出身来突施骑。</p>
剩余的玩家中,也不知道有没有能推行改土归流的玩家。</p>
李炎终于明白,自家祖宗李世民看到科举的考生,产生的“天下英才进入瓮中”是多么的得意。</p>
陇右急需能主政一方的人才啊!</p>
</p>
.23xstxt.23xstxt.</p>
喜欢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请大家收藏: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