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9章 中书内阁(2 / 2)

</p>

只要曹岳误会了,那么刘永铭与曹岳二人的关系必然会走向两个极端。</p>

</p>

一是合好,二人暂时之间不会相斗。</p>

</p>

二是曹岳觉得女儿受到欺负,而要为女儿出气,誓死与刘永铭死斗。</p>

</p>

但刘永铭知道,曹岳是一个极为冷静的人,所以第二种情况几乎不会出现。</p>

</p>

刘永铭入了宫,原本是想往宣政殿而去,等着下朝以后把曹岳拦下来,好好地曹岳说一些话。</p>

</p>

可他却没想到,那宣政殿里却空无一人。</p>

</p>

问过打扫殿室的侍中之后才知道,今日皇帝刘塬又休朝了。</p>

</p>

既然皇帝已经休朝,那么曹岳定就是去了内阁办公。</p>

</p>

那便更好办了,直接去内阁找曹岳也就是了。</p>

</p>

内阁其实是一种俗称与简称,正式叫法应该叫作中书省参知内宫殿阁。</p>

</p>

中书省的首脑强汉时叫中书令,唐朝时叫内史令。</p>

</p>

武周时中书省改名凤阁。</p>

</p>

名臣狄仁杰即称凤阁鸾台平章事。</p>

</p>

唐朝以后世界线错乱,柴氏建立大周,兴起内阁制。</p>

</p>

内阁的主管即是平章知政,即皇帝的秘书。一般情况下是有三名阁臣。</p>

</p>

这三名阁臣是有主次之分的,为首的即是首辅。</p>

</p>

刘汉国开国之初的确是三名阁臣,但刘塬继位之后,便只任命了两个。</p>

</p>

一个是曹岳,另一个就是狄怀庸。</p>

</p>

因为内阁是汉国的中枢所在,所以要离皇帝很近。</p>

</p>

出了宣政殿往西走便就是中书省内阁所在了。</p>

</p>

内阁往北,即是延英门,再进去就是刘塬的“御书房”延英殿了。</p>

</p>

皇帝若是有事叫曹岳,基本上是随叫随到。</p>

</p>

而且内阁里也不是只有曹岳与狄怀庸两个人,还有许多官员、书吏。</p>

</p>

六品的主事就有四个,七品的令史就有十名。</p>

</p>

书令有四十余人,书译、乘驿、传制、掌固、掌案、掌函等等不入流的官吏林林总总得加起来达到了一百多近两百人。</p>

</p>

当然了,曹岳与狄怀庸自然是有独立的一间办公室,与他们分开办么。</p>

</p>

说是独立,但也是二人共用一间屋子。</p>

</p>

刘永铭走进中书省内阁,左右张望着。</p>

</p>

只这一下,原本正在议论些什么事情的闲散官吏们都纷纷低下头去,各自忙碌起来。</p>

</p>

刘永铭常在宫里行走,中书省的这些人几乎都认得刘永铭。</p>

</p>

虽然他们不受刘永铭的辖制,但刘永铭讹人的恶名实在是太出名了,他们怕多看刘永铭一眼,就会被刘永铭给盯上,而后被讹。</p>

</p>

特别是当他们知道内务府管粮仓的人出了事,其儿子还被剥了皮以后,他们看见刘永铭就像是见着恶鬼一般。</p>

</p>

刘永铭也没理会那么多,推开曹岳办公室的门,便径直得走了进去。</p>

</p>

正在埋头书写拟条的曹岳闻声抬头,一眼便看到了刘永铭。</p>

</p>

曹岳连忙将笔放下,从位置上站了起来,拱手微笑道:“六爷如何来了?”</p>

</p>

刘永铭却是没有回答,在内阁里左右环顾了几下之后问道:“狄相呢?”</p>

</p>

“皇上招去问话了。”</p>

</p>

刘永铭问道:“父皇怎么没招你去?你是不是要失宠了?”</p>

</p>

曹岳笑道:“又不是后宫嫔妃,哪来的失宠一说,六爷又玩笑老臣了。”</p>

</p>

“你坐你坐!让你站着,回头父皇又该骂我了!”</p>

</p>

“六爷也坐。”</p>

</p>

曹岳看着刘永铭从一边移来一条椅子坐在了自己的办公条案边上,他这才也安心得坐了下来。</p>

</p>

刘永铭看着曹岳那一脸镇静的样子,眯着眼睛说道:“我说曹相,您可真能坐得住!”</p>

</p>

曹岳看了几下刘永铭,问道:“六爷此话何意?”</p>

</p>

刘永铭笑道:“不是,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呀!”</p>

</p>

“还请六爷明示!”</p>

</p>

刘永铭呵呵笑道:“你今日上朝之前,你就没发觉你家里就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么?”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