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7章 春季大发展(2 / 2)

</p>

“是啊,还不如多养几只猪呢。”</p>

</p>

众人胡言乱语,除了疑惑就是指责。</p>

</p>

少康闻言并不气馁,只是乐呵呵地朝众人道: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,到时候你们就知道种植的好处了。”</p>

</p>

有的人说:“这么小的籽,多少粒也填不饱肚子,还能有去挖野草省事吗?”</p>

</p>

“挖野菜只是权宜之计,大家都来挖野菜,多少也不够啊。”少康笑道:“这样吧,我在这片农田边再开垦一片菜地,你们看看到底种菜方便还是挖野菜实惠。”</p>

</p>

少康仍旧组建了耕种小队、养殖小队、狩猎小队,将冬天遭受的一切损失重新弥补。</p>

</p>

春后不久,林吉按照约定,也搬到这里居住,两人早晚商量部落大事也更加方便。</p>

</p>

后来就有各族的居民相继搬迁来,到了夏季,整个村子已经发展到了近百户人家。</p>

</p>

少康没有想到这个不毛之地会这么快形成规模,半年时间几乎形成一座新城。</p>

</p>

有一天,林吉找到少康说:“现在这里人口既多,甚至超过一个小部落了。各族人都呼这里是‘水族南’,名字实在不雅。是不是该起个好点的名字,彰显这里与众不同?”</p>

</p>

少康沉思片刻,点头道:“你说得极是,我一开始也没注意这事,你这么说来,‘水族南’这名字还真是太俗。”</p>

</p>

“嗯,这里怎么说也是部落联盟的中心,或者叫‘山海村’,大头领认为怎样?”</p>

</p>

“山海村这名字不好。”少康心想,怎么着也得比村子高一级吧。</p>

</p>

“我看不如叫上河城来得好听。”少康笑着说。</p>

</p>

林吉不解,问道:“上河城?何为城?”</p>

</p>

少康笑道:“城也和村意思差不多,都是人们聚集地。只不过城比村更显得宏伟一些。”</p>

</p>

林吉大笑:“那就叫上河城,果然是与众不同。”</p>

</p>

上河城的名字就在一天上午公布了。</p>

</p>

少康命人在南北两地建了两道牌楼。牌楼上面刻有“上河城”三个字。</p>

</p>

彼时,水族人识字的还是少数,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字,少康在城里又建了一所学堂。请来水族的落花、流水二人专门教授众人认字。</p>

</p>

考虑到众人看病的需要,又建了一个医馆,请来土族的武夫负责给人看病。</p>

</p>

一次,少康和殷太去泰山寻找燧石。</p>

</p>

在山南一侧,无意中发现一种金色的顽石。虽然和燧石样貌类似,但是敲击不出火花,质地柔软,沉重异常。</p>

</p>

顽石摩擦之后,截面不仅光滑,还发出耀眼金光。</p>

</p>

少康问殷太这是什么石头,凭殷太见多识广,也是摇头兴叹。</p>

</p>

少康便带了几块回来叫逐水煅烧。</p>

</p>

一烧不要紧,石头里竟然结晶出一种赤黄色质地的硬物来。</p>

</p>

逐水问少康:“这是何物?”</p>

</p>

少康把玩半晌,思索良久,才大笑道:“这是铜啊,我的好逐水,咱们要大发啦。”</p>

</p>

少康这才肯定泰山之南有一座铜矿,而且储量丰富,少说足够整个山海部落开采数十年的。</p>

</p>

铜矿的消息很快传开了,事不宜迟,少康又组建了一个采矿队,在泰山南建立了一个铜矿冶炼窑厂。</p>

</p>

采矿队和炉窑的大部分人员是由火族和土族人组成的。靠山吃山,所以,这块肥肉首先要让这两个族群沾光。</p>

</p>

窑厂出来的铜器,首先进入上河城入库,各族根据需要领取使用。</p>

</p>

有了铜器,人们的生产、生活水平迅速提升。各种石器工器具逐渐被淘汰,山海部落首先进入了铜器时代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