旮旯镇大槐树下。</p>
几个老汉嘴里咂巴着旱烟,有一搭没一搭地唠着嗑。</p>
“听说了吗?老王家那门亲事,黄了!”</p>
“嘿,要是不黄才怪呢!临上轿了,还要加一百两上轿钱,我活了大半辈子,可从没听说过这规矩。”</p>
“谁说不是,听说老王当时气得掀桌子了!”</p>
“这没打起来就算不错得了,我可听说了这门亲事,那张家开口就要一百两聘礼。”</p>
“老孙,你没听错吧,咱们镇上娶媳妇,二三十两就算体面了,周围村子谁不夸咱们旮旯镇人大方?”</p>
“我还能骗你不成?”</p>
“那这下好了,被老王家开了这个头,要是往后谁家议亲照着这个数来,那咱们村的小伙子还怎么娶媳妇?”</p>
“可不是嘛,虽说咱们镇这几年是富裕了些,可谁家不是用钱的地方一大堆?哪能随随便便就掏出这么多银子来?”</p>
“唉!以前咱们村,七八两银子就能娶个媳妇,虽说要掏空家底,可好歹能成个家,如今倒好,一百两银子照样掏空家底,这叫什么事儿啊!”</p>
“要我说最气人的还是那周镇长的做法。”</p>
“没错没错,哪有占外人的,明明是那个张家做事不地道,竟然还帮张家。”</p>
几个老汉越说越激动,烟锅子敲得啪啪响。</p>
最近这些天,王田全家娶亲的事在镇上闹得沸沸扬扬。</p>
说起这事。</p>
这事要从王田全的小儿子王文泽说起。</p>
王文泽这孩子生性老实。</p>
前些日子郊游时偶遇了上游村的张家闺女。</p>
那姑娘生得眉清目秀,嘴又甜得像抹了蜜,两个年轻人一见倾心,很快就情投意合。</p>
王田全夫妇见小儿子这般喜欢,便请了媒人上门提亲。</p>
谁知张家一开口就要一百两聘礼,这数目着实让王家犯了难。</p>
但耐不住儿子喜欢,王田全咬咬牙也就认了。</p>
可谁曾想。</p>
到了迎亲当日。</p>
张家竟然临时变卦。</p>
说什么“姑娘养这么大不容易”,非要再加一百两的上轿钱,还说什么旮旯镇的人不差这点钱。</p>
王田全当场气得胡子直抖。</p>
虽说小镇这些年确实比从前富裕了些。</p>
可这才几年光景?</p>
修房子,培养孩子,办喜事,哪样不是花钱如流水?</p>
再说了。</p>
镇上也不是人人都像周明珠、宋癞子那样做起了大买卖。</p>
而王田全家就是镇里的普通人家。</p>
哪里经得起这般折腾?</p>
这事一闹,自然是一拍两散。</p>
可说到退聘礼,张家又不干了,硬说王文泽坏了他们家闺女的名声,聘礼就当是赔偿。</p>
王家哪肯吃这个哑巴亏?</p>
若是放在从前还是村子的时候,王田全早就领着族人上门讨说法了。</p>
可如今小镇讲究规矩。</p>
这事便闹到了镇长周明珠那里。</p>
周明珠见状,自然也不能坐视不管。</p>
于是。</p>
出面调解,还请了下游村的村长说和。</p>
看在村长的面子上,张家总算同意退一半聘礼。</p>
可王家心里还是憋屈。</p>
亲没结成,平白无故少了五十两银子,搁谁身上受得了?</p>
不止王家不满。</p>
连旮旯镇许多乡亲也对周明珠的调解颇有微词。</p>
最后。</p>
虽然还是周明珠好说歹说,这才以张家退一半聘礼收场,但也让周明珠在镇上的声望一落千丈。</p>
甚至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