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9章 后山实验室里的新武器(2 / 2)

她们接下来要攻克的就是——火铳。

实验室内,工具琳琅满目。

中央的工作台上,摆放着几根长度不一的精铁管,一些初步打磨的木质枪托零件,还有一小堆颗粒化的黑火药和铅弹。

空气中弥漫着金属,木材和火药的独特气味。

“关键在于击发装置和闭气。”沈桃桃拿着一根尺许长的厚壁铁管,眉头紧锁,“火炮可以用火绳点燃发射药,但火铳需要更快捷,更可靠的方式,最好能单手操作,且不受风雨影响。”

周莹拿起一根铁管,对着光亮处仔细观察内壁:“这膛线太难抠了,用精钢锉刀一点一点旋,效率太低,还容易深浅不一,废品率高得吓人。”她负责的是最难的枪管锻造和膛线刻画,这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。

许琛则安静地坐在一旁,面前铺着几张粗糙的草纸,上面画着各种精巧的机括结构草图。

他指尖沾着石墨粉,正在修改一个类似夹子的装置。“或许……可以试试燧石?”他轻声道,拿起两块边缘锋利的深灰色燧石,互相敲击,迸出几点火星,“若能将燧石固定,用机括之力急速撞击铁砧,产生的火星应该足以引燃药池中的引火药。”

沈桃桃眼睛一亮:“燧发,对!这个思路好,比火绳可靠!”

她立刻凑过去,和许琛一起研究起来,“这里,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弹簧,瞬间释放能量,击锤的形状也得改,要能牢牢夹住燧石……”

周莹放下铁管,也凑过来看:“弹簧?这个我能打!用最好的钢,反复淬火回火,保证够劲道!”她对于锻造金属部件充满自信。

三人分工协作,不断试验,失败,再改进。

沈桃桃负责整体设计和火药配比。

她严格控制发射药的颗粒大小和装填量,力求威力和稳定性达到最佳平衡。

她还设计了一种小巧的定量药壶,方便士兵快速装填。

周莹带着最好的铁匠,反复试验枪管的锻造工艺。他们尝试了钻孔,卷铁焊接,甚至是许琛提出的分段嵌套再锻打等多种方法,力求得到内壁更光滑,管壁更均匀,能承受更高膛压的枪管。刻画膛线的工具也被不断改进,从手工锉刀到简单的夹具拉刀,效率缓慢提升。

许琛则专注于击发机构的研发。他心灵手巧,对细微结构有着惊人的洞察力。他用硬木和废铁料不断修改燧发机的模型,调整击锤的角度,弹簧的力度,火药池的形状和盖板开合的方式。

他甚至还提出在火药池旁加一个小小的引药槽,确保火星能更可靠地点燃引药。

实验室里终日响着叮叮当当的敲打声,锉刀的摩擦声,以及三人时而激烈,时而兴奋的讨论声。

“不行!这弹簧力道不够!撞不出足够火星!”

“换更粗的钢条!我再淬火一次!”

“药池漏气!发射时火焰从缝隙喷出,容易灼伤射手!”

“加一个铜片垫圈试试!压紧!”

“铅弹口径还是有点偏差,影响射程和精度……”

“重新浇铸模具!温度再控制精准些!”

失败是家常便饭。燧石打火失败,弹簧断裂,枪管炸裂,哑火,甚至走火……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沮丧,但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执着。

数日后,第一支勉强能称为“燧发枪”的原型铳终于组装完成。

枪管长约三尺,带有简单的准星和照门,木质枪托还很粗糙,那个小小的燧发机括看起来有些脆弱,却凝聚了三人数日的心血。

“试枪?”周莹看着这支丑丑的“孩子”,既期待又紧张。

“试!”沈桃桃深吸一口气,眼神坚定。

三人来到试爆场偏僻角落。远处,负责警戒的士兵打出安全旗语。

许琛亲自操作。他按照规程,用量药壶倒入定量的发射药,用通条压实,然后装入一颗精心打磨的铅弹。

他扳开击锤,那小小的燧石夹紧紧扣在击砧上。他举起铳,瞄准百米外一个临时竖起的木靶。

所有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。

许琛屏住呼吸,扣动了扳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