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章 恨荀灌生不逢时的曹操(1 / 2)

随着弹幕重心的偏移,荀彧因为看到重孙女开心的表情戛然而止。</p>

聪明如他,从这短短几句话中已能看到事情的原委。</p>

他和曹营中其他文臣武将最有分歧的一点,便是“称公”。</p>

并不是因为他忠于汉室,而是这不利于曹操争天下。</p>

之前看到后世有言“曹操至死仍是汉臣”时,荀彧就知道那个时候他已经懂得了自己的苦心。</p>

不过现在看来,他懂得还是晚了。</p>

从一开始,就不应该“称公”,便没有后面“称王”和“称帝”的事情了。</p>

前不久,曹营文武集体发声,要奏请汉献帝给曹丞相进爵并赐“九锡”大礼,“以彰殊勋”。</p>

对此曹操心里乐开了花,明面上却不显。</p>

推脱几次后,他才“勉为其难”授意心腹给远在许昌的亲密战友荀彧写密信,告诉他详情并让他表态。</p>

对于曹操及其他部下的小心思,荀彧一眼便看透了。</p>

只有曹操先上一个台阶,弟兄们才能水涨船高官升一级,给子孙后代留下“传之万世”的功业。</p>

木已成舟,荀彧完全可以随波逐流,图个皆大欢喜。</p>

可是,他不愿屈心抑志。</p>

在一众赞扬声中,他坚定地挺身而出,给了曹操一记当头棒喝。</p>

荀彧认为曹操能明白自己的苦心,在简单回复表明自己的态度后,并没有再写信阐明理由。</p>

他是淡泊名利,可曹营一些其他人却恨毒了他这态度,纷纷跑到曹操面前挑拨是非。</p>

荀彧不是不知可能会有这种情况,可他执意要让曹操再次注意到自己反对“称公”。</p>

他认为怀疑的种子一旦埋下,就更没有解释的必要了。</p>

而另一旁的曹操若有所思,他想先看完荀灌的事情,再来扯荀彧的事情。</p>

如果用现代语言来形容他的心情,大约是:</p>

“家人们谁懂啊,我跟好朋友闹矛盾的事情天下皆知了,可是他的重孙女真的很令丞相心动诶!”</p>

若是荀灌生在现在,能为他所用,曹操都不敢想象自己会是多开朗的老男孩。</p>

不仅能多一名强悍的武将,以他对信任下属的态度,还能在天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</p>

【此时的宛城,正是青黄不接之时。</p>

城中粮食所剩不多,难以长期坚守,情况非常危急。</p>

荀崧召集宛城官吏,齐聚大堂,商讨应敌之计。</p>

他愁眉不展的坐着,向属官问道:“城中粮食还够吃几日?”</p>

属官欲言又止,最终还是尴尬答道:“勉强能撑一月,堂下官吏人心惶惶,乱作一团,纷纷交头接耳,商量对策,却不知如何是好。”</p>

城中的状况让荀崧摇了摇头,他看向在场的众人。</p>

“我们不能坐以待毙,当向襄城太守石览求援,谁愿前往?”</p>

此话一出,嘈杂的正堂立刻静了下来,堂下官吏面面相觑,不敢作声。</p>

荀崧看着这些官吏无人肯去,心里暗骂:“尽是酒囊饭袋,无胆之徒。”</p>

不过现在并不是与他们置气之时,荀灌站起身:“也罢,你们不去,我去。”</p>

说完他起身就要走,急的众人围了上去你一言,我一语的劝阻。</p>

”我去。”</p>

众人身后传来一阵清脆之音,宛若黄莺,惊得众人回头看去,喧闹的正堂,又安静了下来。</p>

堂外进来一小女子,身后泛着泛着一缕黄灿的阳光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