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闻也终于卸下肩头重担,回府静养。</p>
此时的越王府,虽无昔日战马嘶鸣、急报纷至的紧张,却依旧是京师重地,文臣武将常有来往。</p>
而府中最常见的,便是六部九卿前来问政请教。</p>
称越王为“摄政王”,已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。</p>
但徐闻自己清楚,他这一生风雨半生、征战无数,如今不过是进入了“将星垂暮”的时刻。</p>
他很少再上朝,但并非完全闲散。</p>
每天清晨仍习武演拳、抚书理政。</p>
偶尔穿上便服,走入街巷,与百姓言笑如旧。</p>
年逾七旬的徐闻,腰板笔挺、气血充盈,若非须发斑白,旁人断不敢信这是个古稀老人。</p>
这一日,春风微暖,府中小院花木扶疏,香气沁人。</p>
门房急匆匆来报:“王爷,四海商会京师分部周青会长求见。”</p>
徐闻正要午休,闻言顿觉精神一振,抬手笑道:“哦?那小子终于来了?也不知又在哪混吃混喝了这么些日子,让他进来。”</p>
片刻后,周青快步入厅,满脸憔悴,神色异样。</p>
“周青,你怎么姗姗来迟?”</p>
徐闻笑着打趣:“孤等你多时,今日定要好好说教你一顿。来,陪孤再饮几杯。”</p>
他话未说完,周青却“扑通”一声跪倒在地。</p>
徐闻微怔,周青已是泪如雨下:“王爷,唐……唐会长,他……他去世了。”</p>
话音落下,厅堂中顿时鸦雀无声。</p>
徐闻身子一震,猛地站起,脸色瞬间变得惨白,双眼睁大,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一切。</p>
“什么?唐达……去了?”</p>
声音颤抖,脚下一晃,徐华连忙上前搀扶。</p>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/p>
“唉……”</p>
徐闻长叹一声,仰头望天,声音低哑:“岁月不饶人啊……”</p>
在大明开疆拓土、海贸兴盛的时代浪潮中,有一个名字几乎与“财富”画上了等号。</p>
四海商会。</p>
这是徐闻一手缔造的商业帝国,是十五世纪全球最大的民间经济联合体。</p>
其商道之广,遍及万里河山;</p>
其财力之雄,足以富可敌国;</p>
其政治影响,更牵动着朝堂风云与天下格局。</p>
四海商会之名,源于一句老话:“得四海者,得天下。”</p>
徐闻曾言:“兵可定疆,商可安国。”</p>
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引下,他在靖难期间,悄然布局商道,开创了横跨万国、穿越大洋的经济版图。</p>
起初,商会不过是一支为军队筹集物资的后勤组织,负责调度粮草、金银、药材、战马等军需。</p>
徐闻在靖难期间,发现传统朝廷体系在战争物资调配上冗繁低效,于是从民间招募能人异士,成立“战时物资调运司”。</p>
以商人制官、以利驱动,迅速成效卓着。</p>
而这支临时机构,便是“四海商会”的雏形。</p>
真正促成商会成型与扩张的,是唐达。</p>
唐达,徐闻生命中第一个贵人,大明天使投资人。</p>
当年徐闻只是个穷苦秀才,甚至没钱参加科举,唐达二话不说放贷支持,让徐闻缓了好几年。</p>
后来徐闻当清平县县丞时,与唐达一起创办了云升钱庄,自此二人开始合作,</p>
徐闻出任大兴县知县时,以商战斗败当地财主土豪,资产翻倍后,与唐达等一众清平县财主创办了四海商会,逐渐坐大。</p>
喜欢成为御史后,我怒喷建文帝请大家收藏:()成为御史后,我怒喷建文帝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