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就牵涉到一种系统问题了。</p>
概括起来就是征税和预算。</p>
大明朝的税收类似于“摊派制”,和元朝很像,但是比元朝更为精细一些,最为显着的特点就是大明朝特有的粮长制。</p>
太祖鉴于国家官吏税收会导致官员“兼以贪官污吏害民肥己四载于兹”,于是决定国家不再派官吏收粮,而把征缴重任交给村德高望重的村民,是为粮长。“其以良民治良民,必无侵渔之患。”</p>
“粮长之设,便于有司,便于细民。所以便于有司,且如一县该粮十万,止设粮长十人。正副不过二十人。依期办足,勤劳在乎粮长,有司不过议差部粮官一员赴某处交纳。”非常完美。</p>
但是大明朝税收的衙门,可不止户部一家,户部征收的税赋只限于丁银田赋。工部、礼部、兵部、光禄寺、太仆寺不仅负责本衙门具体的事,还负责征税。</p>
例如工部征收的税就有一种针对“遇客商兴贩竹木柴炭等项,照例抽分”的竹木抽分,抽分计入工部的账,和户部没关系。</p>
在京各部衙门都有自己的仓库,有一部分就是收税收上来的。</p>
大明朝的税又不是只收银钱,还有实物!</p>
朱厚照虽然明白,也觉着头大,于是道:“仔细着说。”</p>
张大顺于是道:“主子爷,太祖高皇帝设立户部,本为总掌天下田赋、丁银之政,统理国计民生。然如今各衙门皆有收税之权,各自为政,正如一拳分作五指,力不相统,徒使财赋涣散,难以聚合。陛下虽有天下,能用之财唯有钱粮二项尚有规制,至于布帛、粮草、器物等各色实物,其数目多寡、存耗流转,竟无统一簿籍可查,更无确切数字奏闻。如此政出多门、财无统纪,实非富国久安之道啊。”</p>
魏彬、陈敬、田春闻言心中皆大惊:“这小子了不得啊。”</p>
朱厚照更是刮目相看,这小子一个太监竟然懂那么多?于是道:“你接着说。”</p>
张大顺鼓起勇气道:“主子爷,前宋设立三司衙门就很好,总领全国一切赋税,收支,并不归政府。”</p>
这次轮到朱厚照心脏怦怦直跳了。“人才啊,可惜是个太监。”朱厚照如是想。</p>
但是却没办法施行,这就牵涉到祖制了。</p>
朱厚照决定看这小子还有什么想法于是又道:“怎奈祖制不可违啊。”</p>
张大顺却道:“主子爷,这事儿需召对部阁大臣详细议论才是。”</p>
很明显张大顺并无好的办法。</p>
“嗯,”朱厚照拿起朱笔,票本上写下“设皇店专营茶马,可!人员以张宗说提调,会同户部、兵部选派的人一同办理。所得利银……嗯,五成解内库,五成交太仓充作马价银补贴好了。”</p>
“至于这羊绒……”朱厚照的目光变得热切起来,“所得利银嘛……可。”</p>
“主子爷圣明!”魏彬立刻高声颂圣。</p>
“主子爷圣明!”其余人也纷纷附和。</p>
“嗯,就这么办。”朱厚照心情大好。他将朱笔一扔,重新拿起那块羊绒样品,对着窗外的光线仔细看着,仿佛在欣赏一块稀世美玉,这玩意能卖不少钱。</p>
于此同时在另一个拟票上,又亲笔写下“可”字。</p>
喜欢我是正德帝请大家收藏:()我是正德帝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