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振脸上的肌肉微微抽动了一下,最终归于一片近乎麻木的平静。他缓缓松开紧握的拳,垂下眼帘,对着张文锦和周铁,抱拳躬身,动作僵硬得如同生锈的铁甲部件,声音低沉沙哑,仿佛每个字都重逾千斤:“但凭裁度。”</p>
张文锦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,脸上的笑容愈发和煦:“总戎深明大义,以大局为重,实乃边镇之福!”</p>
他转向书记官,“既如此,便以此稿,六百里加急,飞报京师!为朱总戎及有功将士请功!”</p>
“是!” 书记官恭敬领命。</p>
“慢!”朱振制止道。</p>
二人皆不可思议的看着他,以为他要反悔。</p>
“捷报少了些什么。”</p>
“什么?”张文锦问道。</p>
朱振答道:“镇守太监武忠和巡视宣、大、辽东等镇都督郤永”</p>
二人这才恍然大悟。</p>
数日后,晨曦微露,大同北郊校场。</p>
喧嚣已然远去,唯有肃杀之气还凝固在清冽的空气里。</p>
巨大的点将台前,临时垒起了一座触目惊心的京观——七百余颗狰狞的蒙古首级,按照严酷的军规被石灰仔细腌制过,防止腐烂,层层叠叠,垒成了一座散发着浓烈血腥与死亡气息的锥形小山。</p>
空洞的眼窝茫然地对着灰蒙蒙的天空,扭曲的面容凝固着临死前的恐惧与凶悍。无数盘旋的乌鸦在低空发出不祥的聒噪,却慑于场中肃杀的气氛,不敢轻易落下。</p>
京观前方,肃立着大同镇得胜归来的将士。队列远不如出征前那般齐整,许多人身上带着伤,裹着渗血的麻布,脸上刻着疲惫与尚未褪尽的杀气,但脊梁依旧挺得笔直。他们的目光,都聚焦在点将台上那面巨大的、象征着胜利与统帅威严的狻猊帅旗之下。</p>
朱振站在高台中央,身披擦亮的山文甲,肩头箭伤处覆盖着一块醒目的白布。他面容沉静,看不出喜怒。巡抚张文锦、巡按御史周铁分列左右,皆着庄严的官袍,神情肃穆。</p>
一名军中司礼官捧着那份早已定稿、由驿站飞马送入京师的捷报副本,走到台前,面向全军,用洪亮而极具穿透力的声音,高声宣读:</p>
“大同镇守太监武忠、都督郤永、巡抚臣张文锦、巡按御史臣周铁、总兵官臣朱振谨奏:伏以陛下圣德广被,神武昭宣,四海清宁,万邦宾服。然北虏小王子部酋首巴图孟克,素怀叵测,敢逆天威,于正德二十一年三月初十,纠集凶骑二万余众,悍然寇犯大同,边燧告警,军民震恐。臣等荷蒙国恩,躬膺重寄,当此危难之际,誓以死报,幸赖陛下天威远播,将士用命,终获大捷,谨奉露布,恭呈圣听。”</p>
文书用词华丽,气势恢宏,将胜利归功于皇帝威德和巡抚、巡按的领导有方,朱振的血战,成了“深体方略”下的执行。</p>
台下一片寂静。只有朔风刮过校场,卷起细微的尘土和浓得化不开的血腥味。</p>
许多士兵的脸上掠过复杂的神色——茫然、不解、一丝不易察觉的憋屈,最终都化为沉默。</p>
他们或许听不懂那些文绉绉的词句,却能清晰地感觉到,自己用血肉拼杀换来的东西,似乎被台上那华丽的言辞抽走了最核心的魂魄。</p>
司礼官宣读完最后一句,猛地提高声调:“吾皇万岁!万岁!万万岁!”</p>
“万岁!万岁!万万岁——!” 校场上终于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声浪,这是刻入骨髓的本能。声浪直冲云霄,惊得远处盘旋的鸦群四散飞逃。</p>
喜欢我是正德帝请大家收藏:()我是正德帝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