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88章 轻敌(1 / 2)

麦苗给大地染上了绿色时,南宫沈毅离开了。

他走的时候把他的别院赠给了余令。

别人给的银钱字画他给了闷闷,带着刘州,两个人四匹马头也不回的离开了。

闷闷哭的撕心裂肺。

沈毅对闷闷很好,闷闷没事的时候就会去南宫那里呆几天,外人惧怕的南宫居士其实并不吃人。

外人怕的其实是南宫身后的那个人。

在走的时候南宫特意的看了一眼老张,还特意的给了他一百两银子。

那时候老张的腿都是软的。

回屋子里都是扶着墙走的。

望着浑身哆嗦的老张,沈毅在那一刻确定了他是谁了。

怪不得顾全总是说这个人眼熟呢,今日一试就试出来了。

他就是当初的山匪张初尧。

如此一来,当初余令剿匪那件事就能说的清楚了。

怪不得能直捣匪穴,原来是张初尧在后面给余令出谋划策。

在沈毅走后,余家的喜事来了。

茹慈的月事没来。

怕是虚惊一场她自己去了大慈恩寺找苦心大师把脉,直到苦心大师点头她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余令。

老爹又忙碌了起来。

他觉得去书房的楼梯有点陡,不安全。

他跑到黄群村去找跟他一起喝茶的老伙计,问问他们造一个什么楼梯最好。

然后一群人又去了长安。

他老人家不但觉得楼梯有点陡,他甚至动了去长安城买地皮盖宅子的念头。

家业,家业,家里有子嗣就得置办家业。

也不知道谁的嘴那么快,一日的功夫黄渠村世人皆知。

妇人们来了,爱热闹的孩子来了,就连黄渠村的狗都来了。

十多条狗卧在门口搞得余令进门的时候都有点怕。

“囡囡,来,告诉婶婶,夫人肚子里是弟弟还是妹妹……”

“是弟弟,是个小弟弟!”

听着孩子稚嫩的童音,屋里的妇人都开心的笑了起来。

她们信这个,她们认为懵懂的孩童能看到肚子里的娃是男是女。

这个最准了,据说比那神医还准。

茹慈闻言开心笑了起来,她也想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男子汉。

一枚小小的银镯子套到了说话小姑娘的手腕上。

妇人们更开心了,开始关上门,教导茹慈孕期的注意事项。

“夫人,我卖个老你别怪,前三后三最凶险,最好不要同房了......”

茹慈红着脸点了点头,这些她是懂一些的。

可如今被人当着面说这些她薄薄的脸皮还是有些发烫。

“我知道了!”

边上的妇人把长针往头皮上抹了抹,接着说道:

“孙婆子说的对,她这辈子可是养大了七个娃呢!

令哥年轻,你夫妻二人又是打小一起长大的,房事自然没有什么不顺,食髓知味是好,但该克制还是克制一下!”

“嗯,我知道!”

“夫人,小孩子鞋子衣衫也得注意,那些线头什么千万得注意,孩子的肉嫩,万一勒到了就会坏事!”

“就是就是,那个谁的手指头不就是被打结的线勒掉的么?”

茹慈把这些记在心里,一边听,一边点头。

听到大家说小孩子的衣衫,她不知道想到了什么,进了里屋。

再出来的时候,她抱着一堆小孩的衣衫。

妇人们发出了惊叹声,衣服用的布就不是凡品,那手艺真是没话说。

行家一出手,光看针脚走线就知道手艺如何!

听着夸赞茹慈得意极了。

这些不是她做的,她做的没这么好,这些都是衣服都是大爷做的。

鞋子是大爷的兄弟方正化做的。

如今的茹慈算是明白了夫君的那句话了。

男人一旦认真去做妇人的活,不一定比妇人差。

茹慈都搞不懂大爷在宫里是怎么学的手艺,不服都不行。

家里有了喜事,余令的危机感更重了。

余令不想将来自己的孩子留一个猪尾巴。

也不想被可能会出现的流寇裹挟,一家人成了一堆枯骨。

有了孩子,余令的心态在不自觉间就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。

就像谭伯长,在一瞬间就感受到了压力。

余令试过了很多种法子,余令很多时候都想认命了。

因为一个人在这种大势之下太无力了,眼睁睁的看着……

想伸手去拉,却不知从哪里开始。

大明的官场余令也找不到漏洞,相互制约,层层监督。

现在虽然好了些,但真正握着大权的是京城的那些人,他们坐在那里,就能决定一省的民生。

外地官去了京城,必须时刻端着,一个不注意就被去职了。

余令从家里带着如意和小肥出发了。

既然左右不了大事,余令就决定先做好小事情,把长安扭成一股绳是最好的法子。

望着前来贺喜的人,余令离开了。

……

余家贺喜的人不断,辽东的赫图阿拉城大汗官署衙门也是人来人往,步履匆匆一片匆忙的景象。

大明来了,到了浑河。

努尔哈赤望着眼前的地图久久无言。

大明西路军来了,将领是杜松。

这个人努尔已经打听的很清楚了,由舍人从军,镇守陕西时,与胡人大小百余战,战无不胜。

人送外号“杜太师”!

北路军是大明的开原总兵马林率领,他手底下有火枪骑兵,还有叶赫部的女真士兵万余人。

这支队伍应该是冲着赫图阿拉城的后面而来。

大明的南路大军奴儿更熟悉是李如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