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5章 六根虚静(1 / 2)

修行人双眼洞穿,达到如幻人、无取舍的境界。</p>

此种境像,故名菩提。</p>

无乱是菩提,常自静故;</p>

无乱,是指不乱动不乱说不乱行不乱想不乱吃不乱睡不乱走不乱动念,等等一切不乱。</p>

既是不乱,那肯定就是自个清静。</p>

修行人达到了不乱的地步,自个清静,头脑清明,精力充沛,六根虚静,无复弛逸。</p>

此种境像,故名菩提。</p>

善寂是菩提,性清静故;</p>

善寂,是指善于寂静湛然,空然明彻。</p>

这是该修行人本性清静。</p>

修行人善于寂静,守得住本性,清静恒常不灭。</p>

此种境像,故名菩提。</p>

无取是菩提,离攀缘故;</p>

无取之意,肯定是指不取尘相的意思啦。</p>

尘与相,尽皆不取,这就远离了种种的攀缘之境。</p>

离了种种的攀缘之境,就六根虚静。</p>

六根虚静,不会逸情散乱。</p>

修行人能够远离攀缘,达到无取尘相之境。</p>

此种境像,故名菩提。</p>

无异是菩提,诸法等故;</p>

无异,是没有不同的意思。</p>

世间上的人,没有不平等之念;</p>

世间上的事,没有高低之分。</p>

修行人达到对万事万物平等对待,毫无区分之念。</p>

此种境像,故名菩提。</p>

无比是菩提,无可喻故;</p>

无比,是指无可比喻之意。</p>

什么事无可比喻?</p>

世间上的万事万物不可比喻。</p>

如果有比喻,修行就落了念头,就有镜像。</p>

此种修行就不圆满。</p>

修行人达到万事万物无可比喻的境界。</p>

此种境像,故名菩提。</p>

微妙是菩提,诸法难知故;</p>

微妙,是指说不清、道不明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。</p>

什么事如此微妙?</p>

当然是佛理妙法了。</p>

世间上的万事万物,都会有十万个为什么?</p>

比如,饭是怎么来的呀?</p>

饭是米做的。</p>

米是怎么来的呀?</p>

米是稻谷来的。</p>

稻谷是怎么来的呀?</p>

稻谷是田里种的。</p>

田里怎么种的呀?</p>

如此一路问下去,永远也问不完。</p>

无有穷尽。</p>

世间上的万事万物,亦复如是,难知其究竟之故。</p>

修行人达到微妙思法之境。</p>

此种境像,故名菩提。</p>

……</p>

何为菩萨行?</p>

什么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?</p>

文殊师利,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。</p>

文殊师利菩萨,若然有修行方面不太好的菩萨,应该像以下方面调伏自己的内心。</p>

不住其中,亦复不住不调伏其心。</p>

所以者何?</p>

若住不调伏其心,是愚人法。</p>

此处的愚人,是没有悟性之人。</p>

若住调伏心,是声闻法。</p>

此处的声闻,是指一般的凡尘俗人。</p>